名詞解釋:
1.組間設計:又稱為被試間設計或獨立組設計,就是把數(shù)目相同的被試分配到自變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變量上。
2.隨機組設計:如果兩個組除了自變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這兩組在因變量上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變量造成的。方法:隨機選擇和隨機分配。
3.匹配組設計:就是對全部被試進行預備測驗,測驗的性質(zhì)與正式實驗的性質(zhì)是類似的,或者是相關(guān)的,然后按測驗成績均勻地形成組。
4.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學研究中,被試通過一些線索或信息洞悉他們在實驗中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
5.實驗者效應:由于主試有意或無意影響而造成的實驗偏差稱為實驗者效應。
6.安慰劑控制:在實驗中是指一種看起來象藥物或其他速效物質(zhì),實際上是一種無效或非活動性的物質(zhì)。
7.雙盲實驗:被試和觀察者都不了解各個實驗組接受的實驗條件。
8.組內(nèi)設計:又稱為被試內(nèi)設計,就是使每個被試輪流分配到自變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變量上。有時又稱為重復測量設計。
9. 完全組內(nèi)設計: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順序都排出來進行實驗,以抵消練習或疲勞作用的影響。
10.隨機區(qū)組設計:是隨機組設計中最常見的實驗設計方法,實驗中包含多個區(qū)組(block),每一個區(qū)組中實驗條件的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11.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種實驗條件都以正反兩種順序呈現(xiàn)給被試。
12.預期作用:是指被試對后面實驗條件的預期。
13.拉丁方設計:每一種自變量在每一橫行和縱列只出現(xiàn)一次,不許重復,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因素的k個水平隨機分配在k2個方格中,每一水平在每行、每列中僅出現(xiàn)一次)。
14.準實驗設計:是介于非實驗設計和真實驗設計之間的實驗設計,它對額外變量的控制比非實驗設計要嚴格一些,但不如真實驗設計控制得充分和廣泛。
15.霍桑效應:是指新異的工作條件對工作的促進作用。
16.單被試實驗設計: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試,著重于對單個被試行為變化的測量。單被試實驗設計的特點是強調(diào)單個被試或少數(shù)幾個被試,有時又把它稱為“small n research”。
17、比較研究:或者是指對同一個人在較長時期內(nèi)的成長發(fā)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時間內(nèi)幾個子群組樣本的比較研究,也包括對處于多個文化中的樣本之間的比較研究。通常所指的比較研究就是橫斷研究和縱向研究。
18、橫斷研究:是對某一個特定點上的幾個不同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齡)之間的比較。
19、縱向研究:是對一組被試進行一個較長時期的跟蹤研究,如果對這個群體設計一些“特殊的條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個控制組來進行比較。
20、時間遲滯研究:我們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別選擇當時16歲的被試進行研究。我們將這種實驗設計稱為為時間遲滯研究。
簡答題:
1、簡述組間設計的優(yōu)點、缺點及克服方法。
?。?)組間設計的主要優(yōu)點是:一種自變量(或?qū)嶒灄l件)不會影響另一種自變量,因為每個被試只對一種自變量做反應。
?。?)組間設計的缺點:分配到各實驗條件下的被試可能在各個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這樣,那么,不同實驗條件造成的差異也可能是由于被試的差別引起的。為了克服組間設計的這一缺點,應盡量保證每一組被試在與測量有關(guān)的方面保持一致。
?、偃绻覀兯褂玫谋辉嚁?shù)量較大,就可以采用隨機組設計的方法,隨機組設計——如果兩個組除了自變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這兩組在因變量上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變量造成的。方法:隨機選擇和隨機分配。
?、谌绻覀兯褂玫谋辉嚁?shù)量較少,則一般采用匹配組設計的方法。匹配組設計——就是對全部被試進行預備測驗,測驗的性質(zhì)與正式實驗的性質(zhì)是類似的,或者是相關(guān)的,然后按測驗成績均勻地形成組。
2、簡述組內(nèi)設計的優(yōu)點、缺點及克服方法。
(1)組內(nèi)設計的優(yōu)點:
?、俳M內(nèi)設計需要的被試較少,實驗設計方便、有效。
②組內(nèi)設計比組間設計更敏感。
③心理學的某些領域需要使用組內(nèi)設計,即組內(nèi)設計用于研究練習的階段性。
④組內(nèi)設計消除了被試的個別差異對實驗的影響。
(2)組內(nèi)設計的缺點:
?、?一種實驗條件下的操作將會影響另一種實驗條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實驗順序造成了麻煩。
?、诮M內(nèi)設計的方法不能用來研究某些被試特點自變量之間的差異。
?、廴绻麑嶒炛忻恳环N實驗條件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期,就不宜使用組內(nèi)設計。
?、墚敳煌宰兞炕蜃宰兞康牟煌疆a(chǎn)生的效果不可逆時,不宜使用組內(nèi)設計。
?。?)克服組內(nèi)設計缺點的方法:
?、偻耆慕M內(nèi)設計: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順序都排出來進行實驗,以抵消練習或疲勞作用的影響。通常采用兩種完全的組內(nèi)設計:隨機區(qū)組設計和ABBA平衡法。
?、诓煌耆慕M內(nèi)設計:此方法可以保證每個自變量都同等地出現(xiàn)在實驗順序的每一個位置上。A所有可能的順序
B選擇的順序:方法一種是拉丁方設計,另一種是隨機開始的循環(huán)排列。
3、舉例說明隨機組設計。
?。?)隨機組設計:如果兩個組除了自變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這兩組在因變量上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變量造成的。
(2)方法:隨機選擇和隨機分配。例如,通過勞伏斯等人的實驗來說明隨機分配的過程。他們的實驗的目的是考察暴力場面對人的記憶的影響。被試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的226名自愿參加者。他們被隨機地分成兩個小組,并分別觀看兩種不同的電影,一半的被試看有暴力場面的電影,另一半看沒有暴力場面的。
4、舉例說明匹配組設計。
?。?) 匹配組設計:是對全部被試進行預備測驗,測驗的性質(zhì)與正式實驗的性質(zhì)是類似的,或者是相關(guān)的,然后按測驗成績均勻地形成組。
?。?) 在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雙生子是從同一個卵細胞發(fā)展而來的,所以他們的遺傳結(jié)構(gòu)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把雙生子分別分配到兩個不同的實驗組,那么,這兩組是可以進行比較的。例如,發(fā)展心理學中通過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來考察智力是受遺傳的影響大還是受環(huán)境的影響大。
5、如何克服需要特征。(6.如何控制實驗者效應。)
需要特征和實驗者效應一般是無法消除的,但可以通過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減小它們的作用:
?。?) 可采用安慰劑控制方法,在實驗中是指一種看起來象藥物或其他速效物質(zhì),實際上是一種無效或非活動性的物質(zhì)。
?。?) 另外一種更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實驗者效應的研究方法稱作雙盲實驗,即被試和觀察者都不了解各個實驗組接受的實驗條件。
特別聲明:1.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湖北自考網(wǎng)”的,轉(zhuǎn)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湖北自考網(wǎng)(m.mayirecommend.com)”,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2.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不實或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最新官方信息請以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及各教育官網(wǎng)為準!